發現幸福:
關閉肉眼,然後打開心眼!
作者: 野口嘉則
在我們內心,有一種將自己認可的事物轉化成現實的力量,這就是「心眼力」!所謂心眼力,就是一種用心看穿表象,看到真相的能力。平時我們過於相信肉眼看到的一切,所以就很容易被眼前的現象所迷惑。但是,因為我們擁有心靈之眼(心眼力),所以就能夠看到表象背後的東西。例如,一個人即使身陷逆境,也堅信自己能夠擺脫困境,那他就一定會鼓起勇氣積極地行動起來。還有,通過心靈之眼,父母能夠看到孩子叛逆行為的背後隱藏的率真,因為他們信任孩子,必定也會得到孩子的信任。
我們究竟要把意識集中在何處,這才是左右我們人生的關鍵。但是,將意識集中在何處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?心靈之眼應該關注什麼?我們應該將心安放在何處?
松下幸之助曾經說過"經營中最重要的是人生觀",也就是說如何看待人生是事業成功的關鍵。即使對於那些在工作中連續犯錯的員工,松下幸之助也認為他們 是"優秀的個體、偉大的人"。如果被眼前看到的員工狀態左右思想,無論如何,也不會有這種看法。他確實是用心看到了人的本質。
關鍵是不被直觀看到的東西所左右,不斷地用心去發掘真相。在這裡,沒有必要在心靈和肉眼之間徘徊。教你一個簡單的秘吧,讓我們的眼睛休息一下。一天一兩次就可以了,所以請一定要給自己閉上眼睛集中精力的時間,這樣就能用心發現對方的本質。用同樣的方法對待自己就能發現自己的本質,心底的認同將會在人生中 得以實現。那麼,你認同什麼呢?
"思考綜合徵"
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有很多人只是單方面地增加知識卻不付諸行動,這種現象被稱作"思考綜合徵"。
"為則成,不為則不成,凡事皆然。之所以不成者人之不為也。"上杉鷹山的這句話告訴我們"為"也就是"行動"的重要性。留名青史的豐功偉績也好,實現人生中的各種目標、成就也罷,首先都是要從採取行動開始的。
儘管如此,還是有越來越多人感嘆:"雖然知道採取行動的必要性,但終究也沒有採取行動。"特別是現代人,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有很多人只是單方面地增加知識卻不付諸行動,只有"輸入"而做不到"輸出"。這種現象被稱為"思考綜合徵"(光說不做)。
那麼,我們最終沒能採取行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?在這裡列舉三個主要的原因。一是採取行動的動力小,並不是非常想得到行動所能帶來的結果。換句話說,就 是並沒有感到結果能有什麼重要的意義。在這裡希望大家能注意一下,我們很容易對直觀的成果或者意義產生反應,例如"不這樣做就會吃虧","這樣做了就能有 好處"之類的,往往只去做那些能夠馬上判斷得失的事情。對那些直觀看不到成果和意義的事情卻反應遲鈍。
沒有採取行動的第二個原因是不清楚該從何入手。無論多大的夢想,實現它的過程都是從踏出第一步開始的。哪怕最初只是邁出一小步也沒關係,請你以一定要立刻行動來付諸實踐。踏出第一步比什麼的重要。
第三個原因是一直在等待情緒的調整。"想做的時候再行動吧",這樣想永遠也不會有幹勁。因為依賴"幹勁"這種不確定的因素最終很難會採取行動。
另外,因為害怕失敗,所以很難決定採取行動。"等克服了這種恐懼的心理再行動吧",這樣考慮的人終究也是不會採取實際行動的,因為恐懼的心理並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克服的。
誠實和真心
我們在做事之前都會想要順利、高明、體面地把事情做好,結果有時反而會停滯不前。想著"做不好也沒有關係,只要憑感覺去做就可以了",就會充滿勇氣。
如果過於重視結果和效率,就會忽略了自己誠實和真心,這樣一來就失去了最珍貴的自我發展的機會!
演員片岡鶴太郎以畫家的身份創作過許多優秀的作品。我以前曾經和他一起吃飯,那時才知道鶴太郎萌生畫畫的念頭是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。在此之前他完全沒有 接觸過畫畫,也從來沒有去過美術館。他對畫畫產生興趣源於畫家村上豐,村上先生這樣對他說:"我不擅長畫畫,笨也沒辦法,只要我能把感覺到的原原本本地表 現出來,這就夠了。"聽了這話,對於畫畫毫無信心的鶴太郎備受鼓舞,便開始了他的美術生涯。
順便說一下,鶴太郎是習慣用右手的人,拿筆和筷子都是用右手,但是畫畫的時候是用左手。因為用右手畫畫雖然能夠畫得很出色,但是卻過於靈活。而用左手的 時候,就能夠傾注心血一筆一畫地把看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畫出來。正是因為在繪畫過程中真誠地傾注了自己的心血,鶴太郎的書和畫才能夠向我們傳達那些難以言 表的熱情和能量。
在現代社會中,人們一味地重視可見的結果。"做事能夠多麼有效率,多麼巧妙,多麼高明"成為大多數人關心的事情。當然,能夠高效率地做事是再好不過的,為此掌握一些策略、竅門和技巧也是很有用的。可是,如果過於重視結果和效率,就會忽略過程中自己的狀態。例如,如果一味地使用策略、竅門和技巧,結果就會 忽略了誠實和真心,這樣一來不就失去了最珍貴的自我發展的機會嗎?
在《心理生態學》這本書中,中澤新一說過這樣的話:"那些聰明的人最後都會陷入追求安穩之中。所謂的聰明其實只是和周圍人相比稍微領先一點而已,也就是兩三步的距離,他們往往把自己的聰明當成資本來獲得財富。"
中澤先生所說的"聰明"可以理解為"依賴知識和智慧的生存方式"。人一旦依賴知識和智慧就容易計較得失。於是一味地考慮"怎樣聰明地生活才會快樂呢?" 從而陷入安定的生活狀態。這樣一來人生就和"人性發展"、"鬥志昂揚"漸行漸遠了。中國古典著作《韓非子》中提到"巧詐不如拙誠"。意思是:乍一看巧詐 (運用技巧和策略欺瞞他人)可在短時間內奏效,但是從長遠來看,還是拙誠(雖然愚直笨拙但是充滿誠意)會贏得人心。
另外,《菜根譚》中提到:"文以拙進,道以拙成。"寫文章不是要靠玩弄技巧,而是要以拙(沒有任何修飾的笨拙文筆)求進。道德也是那些愚笨的人才能修得大成的。一個拙字包含了無限的意味。
一流人才的相似之處
凡被稱為一流人才的人都非常謙虛。這種謙虛來源於「感恩的精神」和「真正的自信」。
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人,學者、企業家、作家或從事其他工作的人,凡被稱為一流人才的人都非常謙虛。那些在其領域被認為是權威或是泰斗的人,從來不覺得自 己的能力和地位是值得驕傲的,而總是說「我還差得很遠」,他們也絕對不會炫耀自己的才能和成績。每當聽到這種謙虛謹慎的言語,將其銘記在心時,我都會意識 到自身的渺小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
《老子》有云「上善若水」。「上善」是最高的生存境界,像水一樣。水總是流向更低的地方,也就不會和其他事物產生競爭。水具有置身於低處的謙虛和隨意變換形狀的靈性,這是人類生存的最高境界。
達到頂級水平的人,正是因為謙虛才能常常自我反省,始終能夠在人格素養上得到更深更大的發展。這種謙虛源於以下兩點。
第一個來源是「感恩的精神」。
感恩的精神不是認為「自己只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」,而是源於「正是因為受到水、空氣和太陽的恩惠,大自然的恩惠,有緣相識的各種各樣的人的恩惠,自己才 得以生存」,也就是「謙虛恭敬地、深深地感謝」的精神。並不是以「有什麼好處」為條件的感謝,而是「感恩能像現在這樣活著」的無條件的、最高境界的感謝。
擁有這種精神的人,無論取得了怎樣的成績都不會自大地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,而認為這是自己的任務和使命,是一種「受到諸多恩惠和照顧才能走到這一步;能 完成這樣的任務真是三生有幸;我一定要盡自己所能,更多地回報社會」的心態。這樣一來,意識裡就不會有競爭對手的存在了,即使到達了最高境界也不會因自我 滿足而停滯不前。有這種心態的人,無論取得多麼偉大的成就都在情理之中。
第二個來源就是「真正的自信」。
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的時候,才會用才能、地位、成績等來掩飾,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才會蒐集列舉種種的證據來證明自己。久而久之,就會把這些條件、證據 (才能、地位、成績)與自己等同。也就是把本來作為主體的自己(自己之所以是自己的證據)依附在才能、地位、成績這些條件上。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拚命地 去獲得才能、地位和成績,一旦獲得了,就會產生「我成為了不起的人了」的錯誤想法。
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有了「只有有了才能、地位和成績,自己才是有價值的」這種想法,就會去瞧不起那些還沒有擁有這些東西的人,成為不懂謙遜且傲慢的人。
南丁格爾曾經在書信中寫道:「人在得到讚賞的時候是最危險的時候」。另外《菜根譚》中也出現了「處順境內,眼前盡兵勿戈矛,銷膏靡骨而不知?」之類的忠告,告誡人們「越是處於順境就越不能忘記謹慎行事」。當我們從週遭得到很高評價時,會容易喪失謙虛的態度。這一點請一定要銘記於心。另一方面,面對人 生中的重大困難,才真正是讓我們變得謙虛的好機會。它讓我們明白了處於順境時應該抱著一種感恩的心情,深刻反省自己的生活狀態,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。只有處於順境時保持謙虛,才能在遭遇困境時也處變不驚。以實踐這種生活態度為前提,我們就能成為一流的人才。
擁有與心靈對話的時間
擁有和心靈對話時間的人,儘管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,但內心卻不會被這種節奏影響,人生道路上也會有一種踏實向前的安定感。
現代社會越來越看重理性和智慧,從而形成了忽略感性的趨勢。
比如,工作中比較重視事實和理論的正確傳達,而能夠表達真正的心情和情感的機會卻非常少。因此,忙著用腦袋思考卻沒有時間傾聽自己心聲的人很多。
當被問道:「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?你有沒有每天都把這件事情當做最重要的事來看待呢?」很多人都不能馬上回答。儘管這是關於能否度過充實人生的重 要問題,但大家卻沒辦法清楚地回答。「現在,對於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?」「我心裡到底是怎樣想的,我追求的是什麼?」或許我們每天都過著連思考的時間都 沒有的日子。
在整個社會都處在加速狀態的今天,很多人都被這種速度推趕著生活。電腦、手機、電視……我們會不斷地獲得各種外界信息和刺激,幾乎連停下來和自己內心對話的時間都沒有。
一個人的時候也有很多事情要做,這是因為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「一個人的時間」(面對自己的時間)。這樣一來,就無法聽到來自內心的聲音了。還有很多 人,為了博得他人的喜歡,或者是得到很高的評價,在偽裝中生活著。偽裝成好人、有能力的人或者強勢的人。總是在偽裝中生活,久而久之就不清楚自己對生活的 真正感受了。
「忙」這個字在日語裡寫做「心死」,也就是一種無法聽到自己心聲的狀態。因為不明白自己心裡真正期望的是什麼,而被「這也必須做,那也必須做」的心理暗 示強迫著向前,這就是「忙」的狀態。給人一種暫且向前衝,卻並不清楚自己現在處於什麼位置、今後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的心理狀態。結果,大家都筋疲力盡。
所以,為了把「自我時間」變成一種習慣,請把時間和地點確定好。起床後躺在被子上也可以,在電車裡也可以,在自己的房間裡也可以,在浴室裡當然也沒關 係。重要的是要儘量阻斷來自外部的信息。關上電視機、電腦、手機,閉上眼睛,坐下。(如果有能讓心靈安靜放鬆的音樂作為背景也是很有效的)那就是能讓你成 為「真正的你」、「原本的你」的空間。
閉 上眼睛,首先把意識集中到身體的感覺上。現在自己的身體是個什麼狀態,有沒有感到不協調或是緊張,有沒有什麼事情可擔心……就這樣靜靜地感受自己。如果感 覺到了什麼,就慢慢地品味那種感覺。我們的感情,即使是那些平時沒有注意到的感情,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。因此,首先要把意識集中到身體上,這是和自己交流 的最好切入點。
你可以找一個安靜的去處,靜下心來與自己進行更深入的交談,體會一下原本的感覺。如果心中浮現憤怒、憎恨等具有攻擊性的感情,不要沉溺於其中,而是要探 尋背後隱藏的某種恐懼。只有你對某些事物感覺恐懼的時候才會產生憤怒、憎恨的感情。只要看清這種恐懼就很難被憤怒和憎恨所支配了。
引用︰http://www.360doc.com/content/13/0113/14/1117434_259902441.s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