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
◎ 佛性與妄心


 


釋迦牟尼世尊於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之際,世尊云:「奇哉奇哉,一切眾生,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,若離妄想,一切智,自然智,即得現前。


世尊說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這智慧德相是什麼呢?原來智慧德相,就是萬德萬能的佛性


佛性又稱真性,自性,常住佛性,妙真如性,真如實相等。名稱雖然不同,實際上是一個東西。它就是我們各人原具的本性 這 種本性,本來就具足萬德萬能。它靈明洞徹,湛寂常恆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與佛無二,但由於無始以來,被妄想執著掩蔽了本體,使具足的德能不能顯現。這好 比一面光明的鏡子,蒙上了塵垢,蓋沒了鏡體固有的光明。不過鏡面雖蒙塵垢,而其原具的光明並未損減,一旦揩去塵垢,光明依然可以顯現。


人的本性也是如此,本性原來靈明洞徹,萬德萬能,但因妄想執著,以致起惑造集,輪迴六道。這種妄想執著又稱無明,無明梵語尾彌,意思是指闇鈍之心。闇鈍之心並非指我人的肉團心,而是指我人感受、思惟、分別、認識,對境攀緣的妄心。


事實上,佛 性與妄心,智慧德相與妄想執著,原本不是兩樣東西,但因有了真妄,動靜,明闇的不同,所以就有了佛性和妄心的分別。性譬如水,心譬如波。水是靜態,水靜則 明朗;波是動相,波動則昏亂。水是體,體則真實不變;波是相,相則虛幻生滅。這其中雖有動靜明闇真妄之別,但在本質上仍是不二的。


靈明洞徹,湛寂常恆的本性,祇因妄想執著,成為妄心。這妄心,就它的闇鈍來說,叫做無明;就它的能障覆自性來說,叫做業障;就它的熏習纏縛來說,叫做習氣;就它的動擾不安來說,叫做煩惱。總之,無明、業障、習氣、煩惱,都是虛妄生滅,幻化不實的東西。


關於妄心的作用,大乘義章中有一段說明:「凡夫迷實之心,起諸法相,執相施名,依名取相,所取不實,故曰妄想。」這就是說,我們萬德萬能,靈明洞徹的本性,因為妄想執著,而幻生起一種不明的幻覺 ── 無明,這種無明與本來圓明朗照,湛然常住的本性和合起來,相續相牽,熏習不已,便成了阿賴耶識。因此,就使我們原始清淨純真的本性,變成了染淨交參的識,這識再因妄想而起概念 ── 佛法上稱阿賴耶識中的見分。再因這妄想概念,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 ── 佛法上稱為阿賴耶識中的相分 這樣一來,使我們本來靈明洞徹的本性,就因無明而發生變化。好比澄清的水因微風而起了波紋 ── 幻相,這時,本性已因無明的污染而成識,此識中又有了兩種分別:一者是由心所生的境 ── 幻相,又稱相分;一者是緣其幻相的見照作用 ── 見分。有了相分見分的幻覺後,接著又起了一種錯覺 ── 末那識的產生。末那識不知道相分見分同是本性的幻影,因而執著見分 ── 我之能見;執著相分我所 ── 我之所見。 如是執著不已,攀緣不息,由這個錯覺的而攀緣、分別、取捨我所有的一切事物 ── 我所愛,我所憎,我所好,我所惡。於是由此中更產生了一種虛妄的想像 ── 意識意識出現之後,喧賓奪主,不但代有了本性的地位,並把阿賴耶識末那識也置之腦後。它成了人生──其他有情亦然──的主宰,好其所好,惡其所惡,去胡作亂為。同時,意識尚有一批助手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五識。藉著這批助手的力量,貪圖五欲──財色名食睡的快樂,而有貪瞋痴慢疑諸煩惱。由此而造下無量善惡之。但意識是妄想執著而有,本來幻化不實,當人生四大分離──死亡之際,意識隨之散滅,祇留下一個生死流轉的根本──阿賴耶識,去承受那因善惡之業所招致的果報。


 


 


阿賴耶識


 


大乘佛法的法相宗中,把我人這一顆對境攀緣的妄心,分析為八個識,這八識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末那、阿賴耶 八識中的前六識,係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而發生。 六識中的前五識──眼耳鼻舌身五識,祇能了知自己界限以內的東西,不能代表別種識發生作用。而第六意識,則是由前五識所引,助它們發生作用的。譬如眼之見色,祇能了知是色,至於這色是黑是白,則有賴意識的分別計度。耳之聽音,祇能了知是音,音之含意也賴於意識的分別計度。所以前五識中有一識起作用,意識便同時俱起。此外,意識尚能對內外之境,不分有形無形,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,有比知,推測的作用。 因此,迷悟昇沉之業,皆由意識而作。現在心理學上,即研究到此前六識為止。但在大乘佛法上的分析,尚有七、八二識──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存在。


第七末那識,譯為,但因恐與意識相混,故保留末那的譯音。末那識的作用,是執定阿賴耶識中的見分,而恆審思量之,所以它的特點,是「執我」和「思量」,因為執我,所以與我痴(因無明故,不自知我相的真理曰痴),我見(執五蘊假合的我為真我),我慢(因我見而有倨傲自高的心理),我愛(於所執我而生之貪愛)這四煩惱常相應不離。末那識屬於潛意識的範圍,它本身並不造作善惡之業,但因它執著自我這一個念頭,所以就成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識所執著的我是什麼呢?就是八識中最後一個阿賴耶識


阿賴耶識又名藏識它是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,也是無始以來,生死流轉的根本。此識中含有生滅,及不生不滅二義;不生不滅者,是覺,是真如,是本性生滅者是不覺,是妄心


梵語阿賴耶,意為無沒,我國譯為藏識。稱無沒者,是因它歷劫生死流轉,永遠不滅壞;譯為藏識者,因它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,它是一切業力──善惡種子寄託的所在。


一切眾生,每有起心動念,或發為語言行為,都會造成一個業種,這種子在未結果受報之前,都寄藏在此識中薰習,所以有能藏義。 前七識的心、心所法,算是能薰能緣,第八識是前七識的所薰所緣,故有所藏義。 第七識恆執定此識中的見分,而為它所愛,所以有我愛執藏義。


在八識生起的順序上說,此識最先生起,為諸識之首;但若由末歸本而言,則排居第八。此識為識之總體,亦為一切善惡業力之所寄託,故眾生死亡後,前七識俱滅,惟有此識受善惡業力之所牽引,在六道中再去投生受報。眾生死亡前七識雖滅,但它們的功能仍存在於第八識中,所以受生之後,依然又起惑造業,使業種繼續積存,因此阿賴耶識也就在六道中生死流轉,永無出頭的一天了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─ 謹節錄自《向智識份子介紹佛教》 於凌波居士著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腦醫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